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陕西省宝鸡市,丰收景象背后,一张亮点纷呈的“产业扶贫地图”呼之欲出:通过因地制宜培育出一个个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宝鸡将困难群众嵌入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希望的田野上硕果累累。
培育特色产业做大带动脱贫“主板”
轻踩刹车,“三蹦子”稳稳停在合作社仓库门前,王小玲一跃而下。身前,等待交果子的农用车排着长队。“一块八一斤,价钱还可以。这车送完,我得赶回果园继续拉呢!”这位陈仓区凤阁岭镇建河村的脱贫户难掩丰收喜悦。
种了20多年苹果,可脱贫致富才是这几年的事。因为技术落后,王小玲家往年虽然果子产量不低,但优果少,卖一车顶不上人家卖一筐。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被吸纳进村里新成立的高山红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剪枝、疏花疏果到施肥,合作社全流程指导。隔三五天,区里的专家还来手把手做技术指导。
“过去种一亩果子能赚1.2万元,现在净落2.7万元,合作社统一收购。”王小玲说,好果子多了,贫困帽摘了,合作社还把苹果卖到了东南亚。小小苹果,成了建河村群众的脱贫“金果”。
王小玲的经历是宝鸡产业扶贫的缩影。在脱贫攻坚中,针对传统种植养殖“小散弱”的不足,宝鸡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将贫困村、贫困户嵌入优势产业,变单打独斗为区域化发展。
“优势产业是‘主板’,贫困户被嵌入其中,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则是接入‘主板’的‘端口’。各元素相互作用,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计算机。”宝鸡市委副书记吴铁说。如今,宝鸡5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0%以上的脱贫户通过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因地制宜跳出同质化竞争怪圈
产业扶贫是脱贫增收的关键,但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哄而上搞产业也导致同质化竞争的恶果。为此,宝鸡在选择扶贫产业时,充分考量区域资源优势,坚持长、中、短期项目相结合,防止出现产能过剩。
渭北旱塬是我国苹果适生区,千阳县依托这一独特自然条件,围绕苹果产业精准施策,引入海升等果业龙头企业,发展起7万亩矮砧苹果,还成为全国最大的苹果矮化自根砧苗木基地。产业链不断延伸,小苹果在千阳形成了集苗木繁育、现代化种植、储藏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产业。
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烂杆村”。通过嵌入区域特色产业,全村苹果种植面积从零起步发展到多亩,村集体经济实现总收入万元,苹果苗木远销至中亚地区。从贫困村到明星村,宝丰村华丽转身,贫困群众也有了流转土地、园区务工、发展果园、收益分红等多重增收渠道。
千阳苹果、陇县奶山羊、眉县猕猴桃、陈仓柴胡、太白高山蔬菜……一张张农业“新名片”在宝鸡形成。据宝鸡市扶贫办主任崔省强介绍,这些特色产业向上下游不断延伸,将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嵌入各个环节中,分享产业链、价值链收益。例如,陇县羊乳品、千阳果汁、扶风烘焙食品、太白蔬菜加工等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聚集了农产品加工及配套企业户,带动吸纳贫困户3.43万人。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脱贫新引擎
既要管理红薯种植,又要研发新的即食产品,在凤翔县虢王镇味司农种植生产基地,负责人张小斌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看到家乡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早年进城做生意发了家的张小斌年回到凤翔投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指导下,他为当地引入“秦薯八号”和“西蒙一号”红薯。运用前卫营销理念,他的“薯香虢王”品牌在市场打响。
在他带动下,当地红薯行情一路看涨,每斤价格从去年0.7元提高到1.2元。他开发的红薯礼盒和即食产品“论个卖”,附加值成倍增加。“通过育苗、流转土地、提供就业岗位、溢价收购等方式,我直接带动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张小斌自豪地说。
陕西省副省长、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说,宝鸡充分发挥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把产业脱贫作为根本,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贫困群众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不断探索土地经营入股、土地托管、订单收购等形式,建立贫困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中实现多途径稳定脱贫致富。
来源:新华社;日期:-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