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一次跨区域“聚焦目标设置优化课堂教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与省级教学能手刘波文老师同课异构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从拿到课题备课、磨课到最后的展示课,仰取俯拾,收获颇丰。
本文作者:宝鸡市千阳县水沟镇柿沟小学教师吕亚娟
学习参照,四次修改打磨
《麻雀》是四年级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在拿到这一课题之后,我学习了名家课,也搜到了《麻雀》的微课以及慕课里面的录播课,阅读了教学参考和相关教案。然后,我围绕课文的主要情感“母爱”进行备课。第一次试课时,我把四年级的课文内容在三年级试着进行,结果整节课我都忙于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新词读课文,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文内容分析。第二天,特级教师张勇杰老师一行来校视导时,我还在完善之前的备课:以《游子吟》导入新课,学习本课生字,具体讲解5个横撇捺有交点的字,指导学生在田字格练写;接着用两种方法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感受伟大的母爱。
张老师给我的意见是:课时目标不清、内容太多。接下来,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确定了我要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第一: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在语境中指导学生朗读、理解“无可奈何、掩护、挓挲”等词语。第二: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抓住猎狗的表现学习按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修改之后我第三次试讲第一课时,这次课堂气氛明显好于前两次,内容也按计划完成,但总感觉课堂欠缺点什么。课后,闫校长建议:“第一课时太简,内容偏少。”于是我又反复琢磨,再次修改设计,添加了字理识字写字环节。
这样就有了教学设计第四稿。以猎狗和麻雀相遇的图片直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查字典认识“隹”(短尾巴的鸟)在分别出示三组词语,一组是小麻雀的(讲解“巢”字的字源演化,播放书写视频)、一组是猎狗的、一组是老麻雀的;由读新词到读句子,再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课文中主要角色可以很快梳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故事的起因:猎狗准备攻击小麻雀;第二部分(4~5自然段):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故事的经过: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第三部分(6~7自然段):小麻雀得救了,“我”带走了猎狗。故事的结果:猎狗退缩。最后探讨学生的感受,从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认识语文,教后反思提升
这次同课异构教学《麻雀》,感官备课、修改、展示的整个过程,使我我对上好一节语文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适合学段要求,明确课时目标。要教好语文课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抓住整个单元语文训练要素,围绕单元训练点全方位搜集学习,充分备课;其次明白用本课材料要向学生教什么,分几课时,依据教学梯度如何划分课时。一篇课文一般而言2课时完成,本次四次磨课修改我意识到,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读正确读通顺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即可;第二课时聚焦关键段落,品读课文语言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一节课预设的内容不能贪多,否则会影响课堂学生学习的效果。
目标取舍,循序渐进。课后研讨环节同仁指出我的课堂层次感和梯度性有待再次调整。我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这一问题,语文的教学应该是由字到词再到句段,而我将“巢”字的写法穿插在读过小麻雀的语句之后,将横撇捺有交点的5个字、带左点右点的字穿插在体会“三个角色”把握课文内容之后。“巢”等三字的讲解捣乱了整节课的顺序。课后思考若当时,板书课题麻雀后,即可引导认识“雀”,在教学“巢里”词句时就讲解“巢”字,或者在田字格直接书写,问生这个字书写该注意哪些方面?后面关于写字的两个注意点删掉,留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读课文,分析课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会更流畅、教学目标更集中,力求一课时目标集中、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