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决定了广魏郡拒绝投降的政治立场,也决定了诸葛亮军事决策的当务之急,即必须尽快进攻和占领东北方向的上邽城和广魏郡。这种事关北伐首战全局胜负,因而必须尽快拿下的要害性处所,用围棋的专业术语来形容,就是所谓的“急所”了。一旦拿下这两处急所,立即会掌控整个战场的主动权,前景就会是一片光明;反之,则很快会在军事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困难境地。其中的玄机何在呢?
原来,当时自西向东把陇西高原与关中平原连接起来的交通道路,主要有南北两条,而这两条路都必须从广魏郡的地界通过。
北路,大致是从现今甘肃省的庄浪县境内,向东翻越陇山,在华亭市境内转向东南,进人陕西省后,沿着千河,经陇县、千阳县,最后到达关中平原西端的宝鸡市境内。
南路,则是从现今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径直向东,沿着渭河河谷穿越秦岭,然后也到达位于渭河河谷东端的宝鸡市。
两者相比,可谓各有优劣:北路路面比较宽阔,是常用的通道,但是较迁回,绕路较远,花费的时间较长;南路距离最为直截近便,耗时较短,但是道路比较崎岖,适于紧急状态下使用。
由于两条道路都通向当时的陈仓县,即现今的陕西省宝鸡市,因而陈寿在《三国志·夏侯渊传》中特别将南路称为“陈仓狭道”。而当代学者徐日辉先生的相关论著中,则将其称为“陈仓渭水道”。
这条陈仓狭道,曹魏方面后来依然在继续使用。比如关陇战区司令官陈泰,就曾经沿着这条通道从陈仓奔赴上邽,去抗击蜀汉大将姜维。
对于诸葛亮而言,广魏郡在军事地理上的地位极为重要,就好比是陇右四郡的东大门,必须尽快拿下。如果牢牢控制住这扇东大门,关起门来进行防守,就能够完全切断陇右四郡与关中方向的交通联系,对于接下来荡平陇右四郡的对抗势力以形成“瓮中捉整”之势极为重要。而一旦在陇右四郡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之后,再打开门进攻,又能够利用一南一北的两条通道,对关中平原的敌军主力形成居高临下的凌厉攻势。因此,只要拿下广魏郡,就能做到攻守都能主动自如。
反之,如果不能控制住这扇东大门,就会有严重的后顾之忧:只要曹魏关中方向的援军通过陈仓狭道从东面杀过来,到时候马超的前车之鉴,即腹背受敌、不战而溃,就很可能在诸葛亮身上重演了。
但是,要想拿下广魏郡,必须要在敌方后援大军赶到之前尽快攻占郭准所在的上邽城,拔掉这个掩护广魏郡的突出据点。
于是,诸葛亮立即调动兵力,紧急部署行动。从史书的记载来分析他的总体作战方案要点有三:
其一,将兵力分为两部分,即先行的前锋兵团和后面由自己统领的主力兵团,总体目标都是向上邽方向发起强攻。
其二,前锋兵团除了在上邽附近构筑起前沿阵地,还要防备从东面特别是从陈仓狭道赶过来救援上邽的敌军。
其三,前锋兵团的总指挥官由自己丞相府的参军马谡担任,下面包括多支分队,每支分队大约一千人马,分别由将领王平、高翔、张休、李盛、黄袭等人率领,由马谡统一指挥。
作为主持制定者,诸葛亮对于自己的作战方案应当是非常满意的。即使算不上十全十美,那也是十全九美了。但是,在酝酿过程中,却不断有人发出质疑之声,提出另外的建议。质疑之声的焦点,集中在前锋兵团的总指挥官是否应当由马谡担任上。
质疑者认为:这一职务的责任极其重大,应当挑选实战经验极其丰富的“宿将”来担任才好,而目前军中完全够格的人选至少就有魏延、吴懿等。话说得还算委婉,没有直说马谡不行,但是言外之意很明显一一马谡并非宿将。
马谡实际上算不算是宿将呢?据《三国志·马谡传》载,马谡字幼常,荆州襄阳郡宜城县(在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人。他们兄弟五人都很有オ气,而且表字中都有一个“常”字,比如马谡的四哥马良字季常。马谡最初在刘备的荆州政府中担任行政主办官员,后来随刘备西进益州,先后当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蓠郡太守。因为他喜欢谈论军事谋略,受到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就让他在自己的丞相府来当参军,也就是军事参谋,并随同出兵祁山。
从马谡的履历中可以清楚看出两点:首先是此前他的职务大多在行政机构之中,到后来才转入军事系统出任参军;其次是他即便转入军事系统,也只是参谋军务,提出个想法,动动嘴皮子,纯属现在所说的“务虚”,并未进行过实战。总之,他进入军界的时间很短,而且确实也缺乏实战经验。可见质疑者暗指他并非“宿将”,完全不是冤枉他。
那么诸葛亮究竟看中了马谡的哪一点呢?看来就是他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这一点了。《三国志·马谡传》中对此有如下生动记载: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意思是说,马谡的才能器度超过常人,喜欢议论军事计谋,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先主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言论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才干,不可重用。您可要察觉这一点啊!”诸葛亮还认为并非如此,依然任命马谡为军事参谋;每次与马谡谈话,都从白天一直谈到夜晚。
然而,喜欢谈论军事是一回事,能否真正统兵打仗,而且是打硬仗打胜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古往今来,喜欢纸上谈兵的“军迷”们,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是上阵一打,却败得一塌糊涂!先秦时期的赵括,就是贻笑千载的明证,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吗?何况刘备临终之前对他还有特别的叮嘱呢。眼下这些质疑者的声音,应当就是遵从先帝的叮嘱而发出的。质疑者是下属,意见可以不听,但是先帝生前的叮嘱为何也不遵从呢?
客观而论,诸葛亮原本是一个非常注意听取众人意见的领导,而且他也曾经明确指示下属,要在朝廷中提倡和建立“集众思、广忠益”(这就是后世“集思广益”这一成语的由来)的良好风气。而且他又是一个做事非常谨慎的人,所以后世又有“诸葛一生唯谨慎”的评语。从他此前整个的备战工作来看,也都是极其谨慎、周密的。然而唯独在马谡的问题上他却与平常的作风完全相反,不仅对质疑者的建议未认真考虑和采纳,还对马谡进行了破格的提拔和重用,这当中的原因就很值得探究了。
大体说来,原因有五:
其一,马谡的用兵谈论曾经有过大亮点。前面说过,当初诸葛亮稳定南中,马谡前来送行时进献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基本战略方针。由于这一方针与诸葛亮自己的深思熟虑不谋而合,所以诸葛亮欣然接纳。马谡能够从政治和人性的深远角度来考虑军事问题,并且提出具有预见性和可行性的用兵指导方针,诸葛亮听了之后认定他并不属于那种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之辈。马谡得到诸葛亮的青睐,这应当是原因之一。
其二,诸葛亮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刻体会到,即便是在某一方面毫无实际工作经验者,只要才智足够突出、准备足够充分,也可以在承担陌生任务之后,很快进入状态,并且完成得漂漂亮亮的。想当初,他在隆中初见先帝刘备的时候,有过从政方面的任何实际经验吗?没有呀,还不是当场就提出了兴复汉室的一番对策,从此成为刘备开创大业的战略方针吗?接下来,他奉命出使江东面见孙权的时候,有过外交方面的任何实际经验吗?也没有呀,还不是能够临场应变,成功说服孙权,实现联吴抗曹的目标了吗?再后来,他担任军事中郎将,前往荆州南部的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收赋税作为军费的时候,有过税务方面的任何实际经验吗?也没有呀,还不是顺顺当当地把赋税征到手,使得刘备的队伍立即有了足够的军费吗?就在此番北伐之前,他在率军前往南中平定动乱的时候,有过在多民族地区用兵的任何实际经验吗?更没有呀,还不是妥善解决了南中的问题,使之成为能够充分供应兵源、物资的稳固根据地了吗?马谡虽然没有参加过实际作战,但是,他既有长期担任郡县行政长官指挥下属的实际经验,也有参谋中央军务的实际经验,这都能够作为用兵作战的知识储备,比诸葛亮出山时的情况要好多了。所以诸葛亮自然会想:既然我都可以成事,为何马谡他就不能成事呢?
其三,蜀汉军队亟须在实战中培养出一批新的优秀的骨干将领。纵观蜀汉军界的将领,基本上是以刘备的去世为界,此时已是新老骨干将领的换代期。到诸葛亮初出祁山的时候,可以独当一面的老一辈骨干大将,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均已先后谢世,五虎上将中只剩下赵云,但也是垂垂老矣。新一代的骨干将领,骁将魏延算是一员,但是数量太少,何况魏延的性格和为人又有明显的缺陷,在团结上下将士、实现齐心协力方面,尤其显得不足,至少在诸葛亮的眼中是如此。值此国家急需用人而骨干将领又青黄不接之际,时年三十九岁、年富力强的马谡,自然就被列入诸葛丞相的培养名单。加之从马谡的履历来看,既能以开阔的视野考虑军事问题,又有长期担任行政长官,协调下属团队官吏,治理好一方民众的丰富经验,算得上是一棵好苗子。如果大胆起用,给他以磨砺锻炼自己的难得机会,或许他就能脱颖而出,成长为新一代的骨干将领,这岂非大好之事?
其四,个人情感因素的介人。马谡的家乡宜城县就在诸葛亮当初隐居的隆中南面不远,距离不过一百多里。史书记载马谡之兄马良写信,就称诸葛亮为“尊兄”,而在当时,不同姓的人如果以兄弟相称,那就表明关系非常亲密了。马谡的年龄更小,不好与诸葛亮以兄弟相称,就主动降低了辈分,他给诸葛亮写信时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意思是说,您把我视为儿子,我也把您视为父亲。情感因素的介入,自然会影响到理智的判断,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己见重用马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五,作为全军统帅的诸葛亮,对于整个用兵的考虑还存在不足。如果没有这一条,对马谡的破格提拔还不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而在这条上存在不足,就使得他对马谡的破格提拔带有极大的风险性。
再说蜀汉前锋的主将马谡,接受诸葛丞相的军令后,怀着激动的心情指挥下属各支分队先行轻装出发,直奔东北方向的上邽县城。稍后,诸葛亮统领的主力兵团,也次第启程。一时间,旌旗招展,战马嘶鸣,浓厚的战云开始在陇右四郡密布。
这一日,前锋兵团来到距离上邽城不远的一处名叫“柳城”的地方在此建立前沿阵地,开始为进攻城池做准备,单等后面的主力兵团到达之后,合力强攻上邽。
马谡督促各军构筑城垒之际,突然有被称为“斥候”的侦察兵赶来急报,说是东边渭水河谷的陈仓狭道方向发现了敌方增援部队的踪影。马谡心中一惊,但是很快就恢复镇定。他略一思忖,立即下命令:大部分军队立即停止构筑城垒营地,跟随自己向东出发,前去阻击敌方从关中方向赶来的援军;余下的兵力由高翔将军指挥,继续完成此处的城垒,然后就地凭借城垒坚守,不让郭准守军突围,等待丞相诸葛亮的主力兵团到达之后,再协同发起围攻。
马谡统兵向东急进,直奔陈仓狭道西端的渭水河谷,来到一个他认为地形合适的地方,立即督促将土在此构筑城垒型的防御阵地。这个地方就是后世熟知的街亭。
马谡挥兵东进,来到街亭,立即下令全军就地挖沟筑垒,建立临时性的防御阵地。他想,只要自己能够在街亭堵住敌军,并且坚持一段时间让诸葛丞相的主力兵团得以攻克上邽,到时再来合力对付敌方的援军,那就胜券在握了。
但是,马谡却没有想到,构筑阵地的速度实在太慢了,不是将士们不努力,而是他们实在太疲劳了。自他们从汉中的沔阳大本营出征起,经过上千里路的长途跋涉,接下来又先后在祁山、柳城、街亭三地紧急建造城垒型的军事营地,几乎就没有得到任何休整。加之在祁山充当前锋兵团轻装出发时,构筑阵地的各种工具也因为要减轻重量而没能够携带齐备,这也严重影响阵地的构筑速度。马谡十分着急,但也无可奈何。
然而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敌方的援军来得如此之快。街亭的阵地オ刚刚完成一半左右,敌军的先头队伍就已经赶到了。东面的渭水河谷之中旌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支人马快速奔进,直奔蜀军的城垒工地而来。来者以手执长矛、大戟的骑兵冲锋开路,后面的步兵跑步跟随,队伍不仅行列整齐,而且动作迅猛,一望便知这是一支训练有素、人数不少的沙场劲旅。
于是乎,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便在渭水河谷的南岸展开了。
在马谡的紧急指挥之下,蜀汉将士赶忙丢下构筑阵地的工具,拿起作战兵器,再从刚才的劳动队形改变为战斗队形,仓促应战。在一片忙乱之中,马谡看到对手阵容齐整、气势旺盛,骑兵也明显多于自己,而自己的防御阵地又还没有完成,难以抵挡对方的猛攻,于是又临时改变了主意,赶忙传令:全军放弃眼前的阵地,立即往右侧,即南面的高山之上转移暂时躲避敌方的锋芒。于是,《三国志·张部传》中就留下了“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的记载。
表面看来,抢占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暂时躲避敌方的锋芒,在当时的战争中也有先例,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似乎无可厚非。比如,此前刘备在猇亭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危急之中赶紧奔上近旁的马鞍山,四周由卫队层层保护,这才脱离了险境。又如,孙权在合肥的逍遥津遭到魏将张辽的突然冲击,也慌忙登上一座高大的墓家,四周由卫队手执长戟奋勇抵挡,而后转危为安。
但是,同样的招数能否收到同样的效果,关键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势。这就只有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也就是前面质疑马谡者所说的“宿将”,才能在紧急时刻迅速做出最为正确、合理的判断。以此时此刻的情势而论,马谡临时改变主意,在慌乱之中放弃阵地退往南面的高山之上,就属于低级模仿、缺乏经验的错误之举了。
为何这样说呢?原因有三:
首先,全军原本已经完全进入战斗状态,现在突然又放弃抵抗,回头向高处撤退。这样一来,刚刚鼓起的士气马上就会衰减下来。士气是军队战斗力的根本,土气衰减了,战斗力就要大打折扣。在这种状态下,要想取胜就难了。
其次,全军先是从劳动队形变成战斗队形,马上又从街亭的阵地转移到南面的山坡之上。转眼之间,数千人马的队伍,要经历两次突然性的变化,势必难以保持完整而有序的战斗队列。而眼前的敌军,却是齐整有序的,两者全然不同。以无序对抗有序,要想取胜也很困难。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全军的水源,原本是有充足的保障的因为街亭阵地的北侧就是滔滔渭水,获取生活用水极其方便、快捷。但是,大军一旦转移到南面的山坡之上,这取水的通道马上就会被山下的对手載断。数千人马无水可取、无水可饮,对战斗力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正是因为看到了以上的严重问题,分队指挥官、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大将王平,立刻再三动阻马谡,不料马谡拒不接受。王平无可奈何,赶紧跑步离开马谡,前往自己属下的分队,采取正确的应变措施去了。
马谡拒不接受王平的忠言进谏,“高级知识分子瞧不上大老粗”,这马谡就是古代最典型的例子之一了。这正是:
谈兵纸上真容易,取胜沙场却困难。(来源
《诸葛亮传》作者
方北辰天地出版社
出版)
温馨提示:《读者报》每天对《诸葛亮传》进行连载,敬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