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阳县千川村的父子举人选调生

王艾迎

千阳县城关镇千川村由西华岩寺(西华)、东华岩寺(东华)和千川三部分组成,土地肥沃,景色优美,人民富裕,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的历史故事。

千阳县最早叫隃麋县,隃麋县城就在今千川村之南,城关中学东边。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右参政胡松为千阳县题“汉隃麋县”四字。清顺治十一年(),凤翔府通判(府的副职,正六品)葛全忠在隃麋县城址旁边立了一块圆首青石碑,碑阳刻了以上四字,碑高2.48米,宽0.89米,厚0.35米。光绪三年(),陇州州同(知州的佐官,六品)方玉润又在此碑阴面楷书“古隃麋泽”四字。此碑现收藏于县文化馆,是隃麋县历史的有力见证。

千川村西北半坡建有华严寺,南边建有龙王殿。龙王殿前有个水泉叫马刨泉(也写作马跑泉)。传说唐太宗李世民西巡路过此地时,口渴难耐,他的坐骑就以蹄子刨挖,竟出一泉,泉水十分甘甜,解决了李世民和坐骑的口渴问题。后人因而将此泉命名为马刨泉(马跑泉)。唐昭宗天复元年(),著名诗人韦庄由凤翔过千阳去西川(今成都),在此停留,写了《题千阳县马跑泉李学士别业》一诗:“水满寒塘菊满篱,篱边无限彩禽飞。西园夜雨红樱熟,南亩清风白稻肥。草色自留闲客住,泉声如待主人归。九霄岐路忙于火,肯恋斜阳守钓矶。”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马跑泉周围的菊花、飞鸟、水稻等美丽景色,朗朗上口,让人读之倍感惬意,不愧为古代描写千阳最优美的诗歌。

千川村不仅有众多的古迹和故事,也有杰出的人才。最为有名的是,清朝时的父子举人张邦治和张次井。

张邦治的家在今千川村三组(东华岩寺,又称东华),地处千川村委会北边。据张邦治、张次井的后代、县老龄办原主任张振奇介绍,文化大革命前夕,老家门前的路两边,各有一个带眼的石礅,上边各立了一个松木杆。这是举人家的标志。人们也因此将附近叫作杆底下。当地人把张邦治叫大举人,把张次井叫碎举人。西华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讲,他小时候,人们把这里的人家叫杆底下举人家。

张邦治出生于书香门第,字祗[zhī]若,号岩泉。他自幼受家人的影响,喜欢读书,于道光二十三年()中举。在启文书院教书10余年,培养学生余名。他对学生教书,尤其注重品德的教育。他常说“士须学品兼优,苟制行弗端,虽读书万卷无益也”。他一生最佩服司马光,看重他品行端正,写史著文。他为人严肃刚正,走起路来,器宇轩昂。他对待继母,颇为孝道,受到邻里的称赞。后来,朝廷选他到富平县担任教谕(相当于今天的县教育局局长,担任此职约一年左右时间),他要求学生要忠诚守信,大家都心悦诚服。回到千阳后,他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留存到现在的作品有两篇。其中一篇叫《张臬(niè)台功德碑记》。这篇文章大约写于同治九年()左右,全文约0字,详细记述了甘肃按察使、策勇巴图鲁(巴图鲁,满语,意思为勇士)张岳龄带领平江营部队平定回民起事队伍、救济千阳穷人的英雄事迹,同时,让后人比较完整地了解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是千阳十分宝贵的历史档案。他的另一篇文章是《重修三义庙并铸钟碑记》,记录了重修三义庙的背景和重修的基本情况。三义庙在今城关镇政府所在地,供奉的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个结义英雄。

张次井是张邦治的儿子,大约是受到父亲的教诲,加之自己的努力,于光绪二年()中了举人,与其父亲中举的时间相隔三十三年。张次井在宁陕厅(府治在今安康市宁陕县)当过训导(相当于教育局副局长),很有成就,被上级推荐为知县人选。张次井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光绪十三年(),他写了《司川后庵寺碑记》(司川在县功镇西街,与县功镇只隔一条河)。张次井有个儿子叫张广年,村里人常叫他宁陕娃,可能是因为他生于宁陕厅的缘故。

笔者曾经前往千川村了解两位举人的轶事,从西华一路走到东华,发现很多人不知道本村出过两个举人,更不知道举人父子的生卒年月,关于他们的故事几乎为零。笔者感到十分遗憾。让人兴奋的是,《千阳县民间故事集成》(下)中,收录了一篇《张举人还乡》的故事,讲述的正是张邦治的事情。张邦治考中举人后,从凤翔回到千阳,县老爷很高兴,设宴招待他,一边给他端椅子,一边给他递烟,一个劲地夸他,“多亏年兄争气,否则凤翔八属就要脱榜”。这个县官说的一点也不假。

清朝乡试每三年在省城进行一次,由皇帝派的考官主持考试,每场考三天,每次只取百人左右,考中的人叫举人,比现在考大学难多了。清朝年时间,千阳县只有14人中举,其中武举人4人,文举人10人,千川村就出了2名文举人,而且还是父子两人,这在千阳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张邦治、张次井父子均为举人,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有很大的启迪教育意义。他们不仅是千川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千阳人的光荣。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是子女最早、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父亲,会对自己的后代产生很大的影响。张次井之所以成为举人,与他父亲张邦治的教导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故事,严格自律,做好父母,做优秀的父母,为后代做出榜样,这样才能培养出很有出息的孩子。

作者/来源:王大本说千阳历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