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巾帼脱贫勇闯五关小猪妹,致富路上带头

李倩,现年23岁,出生于麟游县两亭镇两亭村关家庄组,是麟游县鸿发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经理。小时候的她,生长在一个旁人羡慕的幸福之家。但天有不测风云,年,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因车祸导致右腿高位截肢,她和姐姐还在上小学,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日夜操劳,更糟的是,为给父亲治病花光了家里积蓄,还欠下不少债务,她和姐姐无奈放弃了学业。初中刚毕业,她便孤身一人到外地打工。从小就羡慕城里人生活的李倩,一心渴望着脱离农村,她拼命工作,想通过努力创出一番天地,在城市安家,接父母到身边尽自己的孝道,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然而现实并不是这么乐观,身处异乡,举目无亲,对父母的牵挂总让她无法释怀。在她外出的这段时期,重新振作起来的父亲在家创办了鸿发养殖场,经过两年的艰苦发展,初具规模。

年春节,返乡回家的李倩,看到母亲日渐消瘦的模样,听到父亲讲述办场的艰辛和困难,她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城市梦”,回乡帮父亲打理养殖场。自此,她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过上了与猪为伴的生活。

01

零距离接触度过“气味关”

大凡养殖场气味都不好闻,冬季气温低,还能好一些,一到夏季,整个场房都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李倩第一次进养殖场,一闻到这个气味就想呕吐,一刻也待不下去,每到吃饭时间更是痛苦,一点食欲都没有,只好饿肚子硬撑,父母看着心疼,劝她在吃饭时间不要想养殖场,闭着眼晴硬吃。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倔劲上来的她,天天往养殖场跑,零距离地与猪接触,硬逼着自己适应。随着对养殖环境的熟悉,慢慢地她对气味也没以前那么敏感了,现在,除了外出,她整天泡在养殖场。昔日“娇娇女”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猪倌”。

看看它们吃得好不好

清一下猪粪

02

潜心学习攻克“技术关”

作为一名90后,李倩几乎没有在家务过农,更没有养过猪,一下子让她去管理一个有着上千头猪的养殖场,她很盲然,但静下心来细想,如果不懂养殖、没有技术就像无头的苍蝇,只有死路一条。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尽早掌握技能,她积极参加县镇村举办的养猪技术培训,自己购买养殖方面的书籍,白天在养殖场处理事务,晚上看书学习、在网上查资料。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她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一有时间就跑到就近的兽医站向专业人员讨教。她还报名参加了四川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函授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李倩基本掌握了饲料的搭配、种猪及能繁母猪的筛选、疾病的防治;在兽医的指导下,她学会了为猪打防疫针,在每次的防疫周期内她都亲自参与防疫,确保防疫率达到%。经过精心饲养,科学管护,自创办养殖场以来,她的养殖场没有发生过一起大的瘟情。

03

依托借贷解决“资金关”

养殖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生猪养殖市场价格不稳定,几乎每三年一个上下浮动周期,投资大,生长周期长,价格不稳定,要想坚持下去,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和坚定的信心。由于生猪存栏数量大,养殖场在购买饲料、购买疫苗及雇工的工资报酬上支出也大,仅每年的疫苗费用就在10万元以上。为解决周转资金问题,李倩积极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现在党的政策好,政府对创业支持力度很大,有扶持有补助,镇村领导、各级部门也经常上门来看望鼓励,尽心尽力地为我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李倩诚信经营,热心助人,在当地口碑好,信用度高,所以遇到困难大家都愿意帮她,加上她养殖经验丰富、风险把控到位,养殖场的效益也不断地提升。

04

多方奔走打通“购买及销售关”

搞养猪这一行,猪的品质、饲料的品质也是关键,为了购买到品质好的猪仔,李倩经常开车到杨凌、凤翔、岐山等周边地区的养殖厂考察,了解人家的饲养管理流程,还到四川、安徽等生猪养殖较大的省份考察,经过多方对比,最后将安徽大自然种猪场作为首选的能繁母猪供应方,保证了仔猪的质量和数量。在饲料的选择上,她坚持优中选优,配方饲料在正规的饲料厂下单,玉米等辅助饲料,严格要求优质优等。为了让出栏生猪第一时间被销售,减少成本,她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