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习俗由来
︼“八百里秦川尘土风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吃一碗干面
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这几句话就是对宝鸡风俗
习惯最好的注解。历史上的宝鸡自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屹立在
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的传承,交流、发展、变化,最终演
变成了宝鸡现在特有的风俗习惯。一方水土一方人,各地旅
客慕名来宝鸡游玩的时候,也可以顺便了解一下宝鸡独有的
各种风俗习惯,那时候你会发现,宝鸡最美丽的风景也许不
是太白山、法门寺、鸡峰山、秦公遗址,而是人。
六忌日自古以来,西府一带农家饲养家畜、家禽,就有农历四、六不出售、不屠宰、不交换的讲究。故有“四、六不破圈,破圈不见面”的俗说。出卖或添置牲畜,要给槽神(弼马瘟——孙悟空)烧香。此俗虽已革除,但在一些老人中仍很忌讳。
乞巧节“七月七”俗称乞巧节。相传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六月六日,姑娘们用绿豆、大麦、豌豆、谷子、高粱等五色杂粮入水浸泡,藏于箱中,让其生芽,到七月七日晚端出来,名曰“巧芽”。姑娘们把巧芽放在一起,看谁的芽生的白,长的高,谁将来就心灵手巧,能找一个如意郎君白头到老。接着姑娘们掐折巧芽,丢入水碗中,以灯下水中映出的形状猜测前途,同时还要聚集灯前,唱乞巧歌;并制穿针刺绣状,意思是请织女星传授女工技巧,叫做“乞巧”。有些地方有“乞巧会”。姑娘们先把巧芽收集起来,放到一张桌子上,桌上供尊七仙女神像,设供品,众女轮流上香化表,最后围在一起唱《乞巧歌》,乞求七仙女赐以灵巧之心之手。
婚嫁宝鸡地区民间婚姻形式,除女子择婿出嫁外,还有续亲、换亲、招赘之俗。自古婚姻嫁娶受传统的封建礼教影响甚深,男婚女嫁均要遵循“六礼”规范:议婚婚龄、问亲、相亲、彩礼、合婚、开脸、嫁娶、初婚望门、送喜、回门
丧葬宝鸡人视父母之葬礼为最后一次尽孝,莫不竭尽全力,恪守古礼,厚殓迟葬,隆重出殡。程序包括:治丧报丧、入殓、安葬、居丧、周年。居丧期间,不参加娱乐活动,不行喜事,不得穿红挂绿;第一年春节,大门不贴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以示哀悼。宝鸡不少地方有“外丧不许进村”的忌讳。因病或其它原因死在外面的人,其丧不能运回家中安放,而要在外面搭一灵棚停尸。
烙油旋祝丰收西府不少县每逢播种小麦,农家都要为在田间种麦的人送一顿早餐。早餐是用上等麦面和菜子油烙成“油旋馍”或“油饼”,并烧一罐臊子汤,约在天亮时就要送到地头,在人们吃早餐时不少人家还要给种麦的耕畜喂点馍吃。这些都是为了予祝来年小麦长得好,“旋窝倒”,多打粮。此俗至今不少地方仍然延续。
宽待麦客富垒麦草小麦收获季节,甘肃“麦客”(称帮助收割小麦的人为客)来陕支援麦收,农家无论大家小户均以白蒸馍、油泼蒜、浆水面条相待,并在住宿等方面提供方便。在麦子碾打结束后,多以麦草垛大小标志丰歉。磊草一般有约定时间,到时亲邻相帮。农家都要为磊草做好宽待村人的一切准备。在扶风、岐山、凤翔一带多以烧酒盘子臊子面招待帮助磊草的人们(早期晒麦子也是如此),大家一起吃喝,尽情而欢,高兴而散。此为农家一乐,故称“富磊麦草”。
龙头节俗称“二月二”,为以春节为中心的节日过程最后一节。是日,民间都要炒食各种豆子,意取“金豆开花,玉龙释归”之意,还有食用发面烙制的棋子豆的习俗。有些地方,要为新嫁出的女儿送豆子。这天,扶风、眉县、岐山、凤县等地过去有一种“抬懒婆娘”的习俗。它寓意新年已过,天暖地开,如果再不下地劳动,仍然留恋过年光景,怠惰下去,就会被人们像懒婆娘一样所抛弃。这种活动现在逐渐消失了。在千阳、陇县一带,是日为药王孙思邈的庙会,届时还举办物资交流会,人们可购置工具,准备春耕生产。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