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阳安乐桥看不见的桥梁陕西法制网

王艾迎

桥是一种风景,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乐桥南边的西关市场

我最早看到的桥,是印在贰角钱纸币上的南京长江大桥,非常雄伟,上边既能跑火车,也能跑汽车,也可以走人。而我最早走过的桥,是横跨在千阳县城西河沟上面的桥。我在它上边走了40多年,由一个小孩子进入了老年,它也由地上隐藏到了地下。

我与这桥有了深厚的感情。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把我所知道的小桥旧事讲出来,和千阳的父老乡亲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感受。

桥梁是千阳人对这座桥的专称。它的位置在现千湖商城大楼北门前面西大街的下面。它是一座石桥,呈东西走向,只有十几米长,低低的水泥栏杆,灰灰的,一点也不气派,如同田地里的灰色兔子一样平凡。我第一次走过这座桥的时间大约是年,当时我只有四岁多。在我的眼里,它非常宏伟,像一座巨人一样,给我带来了震撼。年,我刚上一年级,走过这座桥,和母亲一块去猪集卖家里的一只奶羊。当时,我已经认识一些字,记得桥西靠南是回民食堂,卖的有油饼、棕子、甑(zèng)糕,桥的东边靠南,是国营第一食堂和蔬菜门市部。蔬菜门市部的对面,是千阳百货公司。百货公司和西河沟中间,有一块狭小的地方,有卖硬柴的,有卖盖房棚屋顶用的苫子(劈破的小木料)。再往东北,就是猪集(位置在今文化广场北部),有卖猪的,卖羊的,等待出售的猪娃(小猪)被人用细绳子绑住前腿和后腿,躺在地上。猪屎、羊屎蛋豆,这里一堆,那里一堆,非常难闻。几个牙行(买卖中介人),胳膊上缠着一块红布条,不时代表买主或卖主,把手放在草帽下面,与人捏指头,讨价还价。我不停的问娘,啥时把羊能卖了,我想吃一根冰棍。最后,羊卖了36元钱。我和娘由东往西走过桥梁,踏上了回家之路。虽然我没有吃到冰棍,也是一路的高兴,终于不用拉着羊再过冯坊河了。当时,千阳的桥很少,千河上面只有一座桥,就是县城南边的千桥,冯坊河上面一座桥也没有(冯坊河桥当时正在修建,但未建成),人只能踩着列石过河。

从年9月开始,我成了这座桥上的常客,每周在上面走一个来回,一直走了六年的时间。到了年的夏季,我考上了大学。父亲领着我从西边走过这座桥梁,进入百货公司的商店,买了一块45元的玉兰牌机械手表,一个黄色的牙缸,一把牙刷,一只牙膏。桥梁成了我走向外面世界的出发点。那时,桥梁南北的地形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约在年前后,桥梁北边到文家坡道口这段西河沟被用石头箍后棚了起来,两岸连成了一体。年左右,桥梁南边到宝平路段的西河沟也用石头箍后棚了起来,建起了西关市场,东西各有一些简易房屋,有卖大肉泡的,卖扯面的,卖凉粉的,也有卖生肉的。年,西关市场重建,东西两边盖起了两层楼,两座楼中间架起了高高的屋顶。桥梁从此完全由地上进入了地下。我真正地感觉到,千阳县从此开始走向了繁荣。

桥梁周围一直是千阳县城的商业中心。人们常说,桥梁的钱三尺厚,只要起得早,想扫多少就能扫多少。这里成了人们经商的黄金地段。在这里,买吃的东西,过去进西关市场,现在进千湖商城,用的东西,过去进千阳商场,现在是进衣世界,千湖商城一、二楼、大厦超市等等,凡是人们常用的商品,在桥梁附近基本都能买到。过去千阳人有一种说法,上县城,不到桥梁,等于没有去县城。到县城的人,有事没事,也要到桥梁转转,心里才觉得踏实。现在,这个情况似乎依然如此。

西河沟上面的这座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自己的正式名称。它的名字叫安乐桥,最早建于明朝。明朝时,东河沟上边还有一个桥叫太平桥,《重修凤翔府志》载:“太平桥:县东门外,跨天池沟(今叫东河沟),隆庆三年()建”。安乐桥与太平桥修建的最初时间基本一致,至少存在了年的时间。安乐桥多次被洪水冲毁,多次重修。据千阳县志记载,道光十二年(),重修西关安乐桥,道光二十年()八月,“暴雨特甚,水涨澎湃,西城外小河安乐桥卒被冲毁”,民国五年()六月,“千阳霖雨连下14天,西关安乐桥被水冲毁”。从安乐桥的历史演变看,千阳人在近代以前,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注重防洪,加强桥梁等工程建设,安乐桥得到加固,给人民带来了真正的安乐和长久的太平。由于安乐桥由地上转入了地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尤其是年轻人。虽然一些人知道这座桥梁,但不知道它的名称。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千湖商城附近叫作桥梁。

元朝时,马致远写了一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曲很有名,很有意境。用这首小曲来代表我们对安乐桥的思念,非常恰当。虽然千阳现在有很多的现代化桥梁,特别是宝汉高速公路上的桥梁更加高大气派,惹人眼球,但哪儿有安乐桥这么厚重的历史呢?

安乐桥已经悄悄隐藏在地下,像一个从不疲劳的壮汉,弓着自己结实的腰,让无数的人从它的身上踩过去,给予人们无声无息的支持和方便。它从不索取什么,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丢失得一干二净。我常常想,我们可否能从中学到点什么、感悟点什么?

作者/来源:王大本说千阳历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