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5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只要肯打

“脱贫奔小康,农民笑颜展。完成攻坚战,人民齐声赞……”摘掉贫困帽的榆林市子洲县农民贺占雷,地里的黄芩卖上了好价钱。元的新票子在手中又点了一遍,一段陕北说书脱口而出。

3月14日,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的杜天超在直播产业园的美景。新华社发

这是3月13日拍摄的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江林安置点。新华社发

近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包括子洲在内的2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5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全省贫困发生率降至0.75%,三秦大地历史性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

巴山深处梦安居

巴山深处,古蜀道边,许多人都有一个安居之梦。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驱车近1个小时,再手脚并用爬上山梁。站在三间破旧的土坯房前,就会明白为何宁强县大安镇冯家营村的邓彩艳,对搬下山曾有着近乎痴狂的执着。

自打结婚,邓彩艳就再没走出过这大山。门前的耕地太薄,一锄头下去,时常被土壤下的石头溅出火星。“一到下雨,屋里四处漏雨。啥时候能搬下山呀!”儿子在20公里外的小学住校,每次离家,她都会把小书包塞得鼓鼓囊囊,装上他爱吃的馍馍和腊肉。送走儿子,她就坐在老屋前发呆,嘴里念叨着“搬家、搬家”。

年9月,邓彩艳一家搬进了三室一厅,新家装修得简洁大气。邓彩艳的新家在宁强县大安镇的江林安置点。从25个村子搬来的户易地搬迁户居住于此。站在街头望去,社区工厂、学校、超市、休闲广场一应俱全。很难想象,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如今,邓彩艳在家门口的电子厂打上了工,儿子转入搬迁社区的小学,每天都能回家,学护理专业的女儿赵薇毕业在即。这个1医院实习的小姑娘,做一名白衣天使的信念异常坚定。

田里也能刨出金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子洲县驼耳巷乡牛圈湾村的田间一片繁忙。大伙儿忙着挑粪、翻地、刨黄芩。在土里刨了半辈子的贺占雷,从没有想过在田里也能“种”出脱贫的好日子。

曾几何时,靠着一亩三分薄田,糊口都成问题。帮扶干部上门动员他种黄芩,贺占雷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成不成,种地哪能脱贫?你唬我哩!”

干部一次次上门,还承诺政府每年提供元的扶贫产业补助。黄芩第一次见效益就收入多元,老贺乐得合不拢嘴。好事接二连三:搬入新居,两个娃娃大学毕业找到了好工作,自家的土猪、蛋鸡生意蒸蒸日上,爱好文艺的老贺还参加了唢呐技艺培训班。

春天的田野里,脱贫致富的希望正在种下。

走进群山环绕的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的一座大棚,眼前的一幕颇有些违和。

“‘一帘幽梦’你好,欢迎来到直播间。你说要买黑木耳菌种,请发私信给我,一会儿就发货。”蹲在架设的手机前,脱贫户彭慧玲正在做直播,身旁的食用菌袋堆积如山。

婆婆卧病在床,两个女儿要上学,4年前,彭慧玲靠着政府提供的5万元贴息贷款做起中蜂养殖,赚到了脱贫路上的第一桶金。如今,她和丈夫发展了40多个食用菌大棚,带动30多户贫困户脱贫。

只要肯打拼,田里也能刨出金!

陕西省扶贫办主任文引学说,陕西因地制宜发展以苹果、奶山羊、设施农业为代表的3个千亿级产业和茶叶、核桃、食用菌、猕猴桃等区域特色产业,制定56个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菜单,使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

三秦大地换新装

时间进入年,一场脱贫后“大走访”“回头看”在汉滨区展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民持续增收和搬迁后续服务,精准帮扶“边缘户”和“监测户”,“四支队伍”等帮扶力量人数不减、力量不散……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这是小康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扎根在泥土里,浇灌一片真情,收获的是满眼春光。

一支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让三秦大地换了模样。而今,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图景,正在秦岭南北、黄土高坡徐徐铺开。

汉滨区谭坝镇前河社区,梯田上的连翘花漫山遍野。茂林修竹、流水潺潺,村民正在整治河道、翻修老房,计划将这里打造成旅游乡村;

在已经告别贫困的宝鸡市千阳县,垃圾分类正在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时尚”;

在城固县东原公村的万亩猕猴桃示范园里,脱贫户刘振华轻轻按动电钮,喷灌头一齐作业,一道小小的彩虹出现。立体栽培让猕猴桃跨过秦岭,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亲历脱贫,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这是一段永生难忘的旅程。”在已经摘帽的城固县上元观镇新元村,曾立下“村里不脱贫、我就不结婚”誓言的“90后”第一书记余艺璇最近结婚了。她说:“结婚我没激动得流泪,但村里脱贫,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这泪水,是带着甜的。”

新华社记者陈晨刘彤

(据新华社西安3月25日电)

(原标题:脱贫奔小康,三秦大地换了模样

陕西5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刘伟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