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师报张勇杰
近日,我参加“名师之路”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要素·语用’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了武凤霞、罗才军、王广智、朱煜等名师的现场教学。名师的语文教学何以如此充实有趣,“语言和思维”润物无声?笔者观摩反思,遂有浅见,名师教学之所以高明,关键是课前先“自明”。
理论前沿、素养丰厚,课程教学自明
名师之所以教学有名,是因为他们吸收了海量的、足够丰厚的理论、思想理念,他们对课程体系、体例和目标要求早已内化于心,想明白了课程、课例应该教什么内容,怎样的对象教到什么程度。所以,课前用功吸收,披荆斩棘内化,勤奋反思梳理,锲而不舍逆流而上学明白、想明白、做明白,自己率先成为素养丰厚的“明师”,才有震撼人心的名课。
课程育人、知识练能相融,目标方向自明
课程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载体,还有育人功能。尤其语文课程更具有浓厚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育人的特有价值,名师深谙其理。他们以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洞察时代育人目标要求,以广博的思想理念,深厚的文本解读设计教学,从强大的专业素养根基中提出明确具体、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将知识和技能化于无形的教学活动之中,赫尔巴特“教育性的教学”的自然实施,造就了震撼人心的名课。反观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语文,把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在课文内容中徘徊,平面滑行说教,跳不出“考点”记忆的惯性思维,未想明白用语文课程育人练能、启迪思维的融合内涵。
课堂实践教学研究,方法技能自明
名师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有效反思、重组、创造,系统研究总结,经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努力付出,坚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执念,洞察其“道”,孕育出自己的方法,才成就名师之名,练就名师之智。
我常想,同样的教学时间,一样的工作类型,相同的教材内容,名师的教学怎会如此厚重、精彩?思来想去,依稀明白,名师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研究明白了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和规律,研究透彻了课标教材体系、文本体例和目标要求,日日坚持高阶反思,积淀的是螺旋式智慧经验。而我们多数教师教学只有镜面经验,偶有低阶认知反思,也只是浅尝辄止,不能自觉坚守收集……螺旋式研究教学和镜面式重复教学,结果又怎能一样?“明”课程教学之目标、梯度,“明”育人研究之效能、方向,才有教学名师之课堂“明路”。
作者/来源:陕教传媒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