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岭: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展销中心主任)、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京汇聚文化服务有限公司董事、北京普兰朵文化有限公司总监、《国家艺术》杂志特约撰稿人。在“文房四宝”中,墨给人的印象似乎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在古代,制作一方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佳墨在当时就比较珍稀,作为一种消耗品,一方古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古人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绵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如果把毛笔比作枪的话,那墨就是子弹,所以墨也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之一。相对于纸来讲,墨的存世量稍微多些,但是很难保存完好,这是因为墨比较容易破裂,也会被磨损用掉。因此存世的古墨精品较少,主要都是宫廷里传下来的。现在故宫里就藏有不少古墨,且形制各异,基本都是精品。墨本来只是用于书写的工具,但随着市民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制墨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实用价值提升了,也逐渐有了观赏价值,变成了文人的雅玩。自宋以后,名墨逐渐成为文人案头上的陈设、欣赏品,观赏墨、礼品墨开始出现,人们对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珍藏的艺术品。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正是这种风气的写照。这种玩墨赏墨之风,至明嘉靖、万历时期更加盛行。此时出现了成组成套的丛墨,墨的装饰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已达到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这种丛墨注重形式,变化多样,也讲究外部装潢,多用黑漆描金匣储存,也有用金丝楠木或乌木做匣的,造型精巧,保存和携带安全方便。更有好事者以木制成手卷式盒,表面用锦缎装裱,一边连接小幅书画,类同书画卷轴一般,非常别致。到了清代,制墨名家辈出,墨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古墨的品种繁多,按用途可分为实用墨和观赏墨。实用墨主要是用于书法和绘画及医药等,讲究内在质量和实用效果。观赏墨也称珍玩墨,其形状多小巧玲珑,大不盈寸,不为书画之用,目的就是为欣赏把玩。按原材料又可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两大类。松烟墨是用优质松木烧出的烟灰和胶制成,一般经过“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剂、入灰、出灰、试磨”八道工序,具有色黑质细、不带油腻、易于附色等特点,但往往缺乏光泽,胶质也轻,只适宜写字和绘制工笔画。松烟墨的传统产区主要有:汉代的终南山,晋代的九江、庐山,唐代的易州、潞州、上党,五代时期的宣州、徽州、徂徕山等。松树的年代越久越好,烧取的烟才能质地细腻。一般所见到早期的松烟墨比晚期的要精细,捣杵也更为得法,晚期的松烟研磨时常常遇到砂粒,以致毁伤砚台。油烟墨一般是用动物或植物油等,经过浸油、烧烟、筛烟、熔胶、搜烟,再加入麝香、冰片、公丁香、猪胆汁、牛皮胶等多种名贵中药精制而成,工序复杂,成本高昂。油烟墨中最常见的是桐烟墨,桐即是冈桐,又名油桐、罂子桐等,果实大而圆,取子做桐油,烧成的烟料一般称桐烟或油烟。桐烟墨质地优良,坚实细腻,具有光泽,如清代《三希堂法帖》供赏赐用的拓本,用的就是上好的桐烟墨,称为“乌金拓”。但新制的墨一般胶质过重,只有存放一段时间,胶质略退后,使用的效果才最佳。书画家大都用油烟墨,它既黑亮又有光泽,可以使写出来的字,画出来的画神采焕发,浓淡适宜,刚柔相济,有助于增强艺术效果。若墨色灰暗,自然是漫无神采了,所以书画家一般不用松烟墨。总的来看,桐烟性柔,松烟性刚;桐烟性润,松烟性燥;桐烟色紫,松烟色黑;桐烟体重,松烟体轻。凡在墨上标有“供烟”、“顶烟”、“超顶烟”、“五石清烟”、“五石油烟”等字样的都是桐烟墨,如标“松烟”、“松煤”的就是松烟墨。若未标明,则应以轻重与色泽加以区分。体轻色暗,无光而染手,当为松烟墨;体重有光泽且不染手的,当是油烟墨。如能微磨少许观察,则更容易辨别。除按用途和材料划分外,还有一些特殊称谓的古墨,如:彩色墨、药墨、贡墨、御墨、自制墨等。“彩色墨”分朱砂墨、五彩墨等品种,朱砂墨呈深朱红色,在古时用于圈句和批文用,一些书画名家也喜用此墨画梅花。五彩墨用优质的矿物颜料精制而成,属高档国画颜料,研磨后使用,质细且不易褪色。“药墨”是在墨中加入藤黄、麝香、冰片、犀角、熊胆等各种名贵中药材,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一时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药墨作为文房用具,不受虫蛀,利于保管。“贡墨”是旧时的封疆大吏、王公贵族为讨好君王,不惜工本请制墨名家定制专墨以进呈皇帝。贡墨大多没有名款,但有一类留“臣”字款者为精品。“御墨”是古代帝王写字用的墨。自唐以后,朝廷设有墨务官专门制造御墨。清代,内务府御书处设有库掌、匠役,专门制墨。御墨材质虽然上乘,但工艺远不如徽州制墨名家,外观艺术性也差许多。“自制墨”是专业的制墨名家为需求者量身定制的墨,需求者一方面也是监制者,明清时期多为官吏、士绅、文人等。墨的制作过程既精细又繁杂,在古时制墨主要分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剂、入灰、出灰、试磨8道工序。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墨工艺也不断改进,现代制墨分练烟、刻模、和料、做墨、晾墨、打磨、填字、制盒、包装等9道工序。练烟:把动植物油在密不透风的情况下,使其不完全燃烧气化遇冷凝固成烟。刻模:用质地细结的木头,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模子。和料:根据配方将各种原料按顺序添放搅拌和匀。做墨:搅拌好的料坯经加温、捶打、过秤、入模、坐担(挤压)、脱模等工艺过程后成初制墨锭。晾墨:将初制墨锭放置晾墨场不断翻晾,使其自然晾干。打磨:将晾了六七成干的墨锭,修挫毛刺,平整外形。填字:根据墨锭的图案和文字,填描金粉、银粉及各种颜料。制盒:根据墨的形状、内容配制纸盒、锦盒、漆盒、书卷盒、立体玻璃盒等包装。包装:包扎、校对、装箱、出厂。中国墨以徽墨最负盛誉,历经千年而声名不减,宋时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及至明代,徽州的方于鲁制造的“铜雀瓦”墨,被赞为“前无古人”的好墨。程君房的“清玉案”,更有“一技之精,上掩千古”之誉。但明代的墨很少能保存到现在,所以影响不是很大。清代徽墨制墨工艺大为发展,出现了制墨的四大名家,存世作品也较多。这四位分别是:一、曹素功:清初制墨名家,起初凭借明末制墨家吴叔大的墨模制墨,生产成规模后,改吴氏“玄粟斋”为“艺粟斋”,所制墨受康熙帝欣赏,名声大起。所制有“紫玉光”、“千秋光”、“天瑞”、“天琛”及集锦墨“豹囊丛赏”等品种。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誉。二、汪近圣:曾在曹素功家务工,习得曹氏制墨之法,后在徽州府城设“鉴古斋”墨肆,独立运营,研制新墨,得到广泛认可,遂成一代名家。汪近圣以制集锦墨著称,“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著有《鉴古斋墨薮》四卷。三、汪节庵:嘉道时期徽墨代表人物。尤擅制集锦墨,技法独到而成品精善,深受推崇。墨品有“仙露明珠墨”、“此君墨”等,深为时人所爱。四、胡开文:是清代乾隆年间徽州制墨名家。其墨款式新颖独特,雅俗共赏。胡开文的“御园六十四景图”墨是集锦墨中的极品!其创制的“地球墨”更是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所制“苍佩室墨”百年中一直作为贡品进献宫廷。唐宋以来,名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欣赏品,这种对墨的收藏鉴赏之风,至明末清初更加盛行。当时的制墨名家程君房曾自诩“残墨百年可比黄金”。董其昌也评价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这一时期名家之墨声名显赫,价值不菲!所以后世冒名顶替、鱼目混珠者也极多。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之风日益兴盛,在收藏文玩的过程中,杂项爱好者经常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墨,这些墨块尺寸一般都比较大,通常写着大清乾隆某某年御制,或者落着制墨名家程君房、方于鲁的字号,其实大多不保真。现在古墨的价格也不低,年北京瀚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出的一锭“乾隆御制天府永藏”玺形墨,估价就高达50~60万人民币。称其为“黑金”也不为过。正因为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古墨就必然会被造假者拿来作假。所以,古墨收藏爱好者对墨品真伪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墨品真伪的鉴别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练就一双识墨的慧眼。有关鉴定的具体方法,古墨专家尹润生先生在其《墨林史话》一书中有着详尽的叙述。这里主要引用他的观点,并结合一些实物例证进行说明。一、多看文献资料:鉴别古墨,首先就要了解古墨的相关知识,尽可能多地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制墨的程序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这其中有专述墨的,也有如诗集、文集、笔记等类,属于散见的墨的记述。现将一些重要的有关墨的文献简单介绍如下:《墨经》:宋晁贯之编著,全卷论述自“松”至“工”凡二十一则,对制墨方法讲述非常透彻,尤其对入胶的方法论述得更为详尽,对鉴别墨质的优劣也有评论。《墨谱》:宋李孝美编著,又名《墨苑》、《墨谱法式》。三卷,上卷有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剂、入灰、出灰、试磨八图,每图有解说。今本有采松、造窑二图解说,其余有说无图。中卷记述著名制墨者十六家程式,并配图。下卷介绍制墨方法,共二十条。《墨史》:元陆友编著,介绍历代精于制墨技术的人的事迹,自三国魏韦诞起,至宋周伯起止,共一百九十多人。还记载了西域、契丹、金等地墨的品种、质量、制法和工匠。附杂记一篇。《墨法集要》:明沈继孙编著,全卷自浸油至试墨共二十一图,图后附以说明,叙述详尽,条理清晰。对于制墨的生产知识,可知其概要。多看古文献,虽谈起来简单,但毕竟有些文字晦涩难懂,对部分藏家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好在现在有很多渠道,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是看各大博物馆出版的藏品图录,其中不乏关于墨的资料,多印刷精美,细部特征清晰;另外每年重要的拍卖图册中也多有这一类的文物,应注意搜集这些资料。通过长期不断的积累,对古墨鉴别一定会有很大帮助。二、要多看实物:鉴赏古墨一定要从实物着手,要多看实物、多记实物,通过实物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加强对各个时期古墨的墨质、题识、图案、墨品、风格的认识,心中形成样板。不能因古人的著述而盲目信从,要善于分析,比如清代康熙年间曹素功的“艺粟斋”墨业,就分三个不同时期:由康熙初年至乾隆初年,经历曹素功、曹永锡、曹定远三世,这是鼎盛时期;乾隆初年至乾隆四十年左右,经历了阶立、鹤亭与旦中两世,是逐渐衰落的时期;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传至六世,是分散的时期,共分尧千、引泉、德酬三个支派。同是“艺粟斋”作品,如要鉴别出是哪一时期的作品,就须广泛地多见实物,将“艺粟斋”各个时期的作品烂熟于胸,这样才能提高鉴赏能力。三、注意各派墨家的墨品与风格:徽墨主要分休宁与歙县两大派,休宁派墨家常用“桐乡胜侣”、“休宁八景”一类的题材,歙派却未见采用,而“千秋光”、“青麟髓”两派墨家都常采用。有些墨家则有专用的墨品,如吴守默的“玉堂染翰”、程君房的“玄元灵气”等,在当时其他墨家事不能轻易效仿的。有时仅以墨品风度就能辨别出墨家,尤其在集锦套墨中,常不署墨家名款,一经散失,很难确认,但如果对各墨家的墨品较为熟悉,就可解决问题。由墨品外观上也可以判断出其年代上限,如清康熙三十五年绘制的“耕织图”,乾隆三十年绘制的“棉花图”。后来墨家按图制墨,可以肯定,“耕织图墨”不会早于康熙三十五年,“棉花图墨”不会早于乾隆三十年。同一墨家的墨品也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万历年间方于鲁制的墨品有“瑶草”、“大国香”、“太紫重玄”、“非烟”“九玄三极”五种,烟有三剂,上剂为“九玄三极”,中剂为“非烟”,下剂为“太紫重玄”,可见方氏墨品质量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据记载,清程怡甫的“龙香剂”墨每斤银二十两,“一品”墨每斤银一两;汪节庵“惜如金”墨每斤银二十两,“一品”墨每斤银一两,可见质量不同,其价格悬殊相当大。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