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县年节

同全国各地一样,陇县年节(春节)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持续时间长,重视程度高,尤其在解放前,年节的礼节隆重,讲究繁多。正式年节虽是正月初一到初三,但从腊月初八开始就有了年节的气息,群众就开始准备过年的衣服、食品,凡喂有肥猪的(叫年猪),也开始宰杀,除留自食部分外,其余拿到集市出售,市场日渐活跃,叫年集,到当年二月初二日,年节的整个活动过程才全部消失。过去的年节期间,不少活动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下面对其活动做以介绍:

年节筹备期的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农历的新年,在腊八过后就开始筹备,因此,就有“孩子,孩子别发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另外腊八节也是带来春天的第一道信息的节日。农村有:“过了腊八,天长一根杈把;过了一个年,天长一根椽”的谚语。意思是腊八一过,春天将要来临,天渐渐要变长了。

腊月初八早晨,天朦朦亮,妇女们已经起床,准备做腊八粥了,男人则到河滩去打冰凌块,越大越好,拿回栽到自家的粪土堆上,称之为“冰马驹”,取意是冰水溶地,今年雨雪及时,来年一定大丰收。

早饭吃“腊八粥”是用小米、大米、豆类有的用包谷珍混合煮成粥,再用豆腐、红萝卜、洋芋、肉类切成小块炒熟与粥相拌放人调料,有的还用白面将炒熟的肉菜做馅,包成麻雀头状,称为“雀儿头”,同粥煮在一起,比喻麻雀多破坏谷物,借此消灭。腊八粥以稠、柔、软、粘为宜,咸味。人人都要美美地吃上一顿,吃得越饱越好,大吃大喝,糊里糊涂地过一个欢庆年。而且腊八粥要做得多一些,饭后要有剩余。吃粥前还专门要往门、窗上、家具上、院内树上用筷子抹一些,以期长寿。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腊八粥的质量也愈来愈高。但民俗特征却越来越淡漠,有的地区,订了婚的男子要在腊八节前,给女方家里送腊八米,视为一礼。

祭灶

旧俗腊月二十三是“灶君爷”上天日,当天家家都买些灶糖、灶干粮,说是专为“灶君爷”备的,要“灶君爷”吃好上天后多说些好话。晚上把灶糖、灶干粮给“灶君爷”奉献后,再将“灶君爷”慢慢由灶堂上撕下,烧成灰,用黄表纸包好,第二天投人大河,送灶君上天。到腊月三十日再请(买)来新“灶君爷”贴入灶堂,并在灶堂两边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额为“一家主”。

扫社(舍)

送灶之后,家家户户都习惯把屋子内外,干干净净地打扫一番,这是每年最彻底的一次打扫卫生,从每个房间到灶房都要打扫,并粉刷墙壁,抹洗家具拆洗被褥和衣服。刷墙一般用白土,也有用黄土刷墙的,旧社会洗衣服没有洗衣粉,肥皂也少,多数用皂角褪洗;洗衣服除用手揉搓外还用棒槌打,这一切都是为了干干净净过个年,因此,俗话说:“过了腊月二十三,不干不净洗一天。”

大年三十——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过年准备工作的最后一天,是最紧张繁忙的一天,因此,有俗话说:“腊月三十借蒸笼哩,你蒸呀吗我烙呀?”借以讽刺那些遇事提前不准备,临时抱佛脚的人。旧时代把三十叫除日,晚上叫除夕,意思是这一年到此就要除去了。

三十日早饭,家家都吃荞面或玉米面搅团,取意是“三十日早上吃搅团,一年四季够搅缠”。就是说一年的收支基本平衡。

吃过中午饭,家家户户贴门神和对联,但家中有老人去世孝服未满三年的不贴红对联,或贴蓝色对联以表哀念,门神贴在两扇门的中间,图案有“秦琼、敬德”、“文官、武将”等,意为镇守门户、可保全院全家安康,单扇门上面贴“刘海撒金钱”、“天官赐福”等。在对联横额的上面还要贴三寸宽的门穗(即门前)三张,门穗用纸刻制,有花草图案,有的还刻有福、禄、寿、喜等表示吉祥的字样用各种颜色印染。院子里墙壁上贴有“满院春光”、“阳光普照”等条幅。牲口圈内墙要贴槽神“弼马瘟”猴像和“槽头兴旺”等条幅。大牲口(即骡、马、驴)的鞍子上贴着“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或“上山如猛虎,过河似蛟龙”红联,头上绑条红布,以祝来年人畜平安。老年人屋子里炕墙上贴“身卧福地”或“老者安之”的条幅;年轻人屋子的炕墙上贴“抬头见喜”或“少者怀之”的条幅;面柜、面缸上贴“米面如雪”或“取之不尽”的条幅。麦囤、麦包上贴“四季粮满”或“五谷丰登”的条幅。

在大人贴对联的时候,女孩子已经用各色纸或贴上窗花的白纸糊好窗户,等把这一切工作收拾好之后,就等待过年。到晚上就开始放鞭炮、敲锣鼓、除旧岁、迎新年。有的彻夜不眠,叫做“守岁”。特别是半夜鸡叫时,虽是漆黑的夜晚,没有电灯,祖先堂油灯明亮,香烟缭绕,不少家院子里用柴草、柏树枝叶点燃,锣鼓声,鞭炮声响个不停,说是迎接“喜神”,就这样把新年迎到了。

过年

正月初一到初三,是正式过年的时间。初一早晨,一般都起床较早,小孩子都要穿上新衣服,没有新衣的也要穿洗洗或补过的衣服。头件大事就是放鞭炮,由家长率领在祖先堂前叩头拜年,表示水源木本祭念祖先之意。接着晚辈小孩子要在祖先堂前给长辈磕头拜年,此时老人给小孩子给年岁钱(或叫压岁钱)。早饭讲究吃臊子面,臊子要加多。午饭视各家经济条件做几个菜,习惯说:“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新年喜庆的团圆饭就要比平常吃的丰富些。

初二开始,小孩和一些年轻人,穿戴整齐,互相往来到亲友家拜年,祝贺节日新禧,幸福欢乐,小孩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子年岁钱。另外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一个春节,小俩口要带上双份礼品去向男女双方家的每一个亲戚家拜年,接受新婚夫妇拜年的老人,同样要给新婚夫妇给年岁钱。

破五

正月初五早晨,各家各户要全面打扫一次卫生,把垃圾要倒得远一点,俗称“送穷土”,早饭大都吃搅团,说要用搅团塞穷窟窿,意谓送走贫穷之土,塞住穷困,来年一定富裕。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来源是旧时代官府于腊月二十八日封印停止办公,初一开始过年,大小商号关门休息,集市基本停顿,直到初五官府上班,放炮开印办公,商号也开门营业,所以把初五这天也叫做“破五”。

人七

正月初七俗称“人七”。传说人类祖先是这天降生的,早晨都要吃长面条,俗称“拉长命”,意思是说吃了长面条会长命百岁。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玩花灯,耍社火,是表达春节欢乐情怀的重要内容。节前,从正月初十开始有外甥、外孙的人要给小孩送花灯,叫做“送灯笼”。已经定婚的未婚男子要向未婚妻送灯笼,送灯笼时还要带上一份蒸糕,或其他糕点之类的东西。小孩从正月十四日晚开始游花灯,成群结队在村里各家各户串,各家门上也于十四、十五、十六日三个晚上挂灯笼。于院内栽小松柏叫做“天爷树”挂上灯笼。十五日夜要吃“元宵”。在十五前的几天里,各乡村排练的社火除串村串户外,在十五这天集中进城表演,社火数量极多,种类有:马社火、步社火、高跷、背社火、旱船、耍狮子、舞龙、大头娃等,晚间的社火主要是早船、狮子、龙灯、武术等等称奇斗智,各现风格,马社火、步社火、背社火、高跷多扮演历史故事中的戏剧人物,讲究比赛社火人物的脸谱艺术,也是评定社火等次的一个条件。这几天县城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声震地,是县城里最热闹的日子。

游百病

正月十六日早晨,各家要喝油茶,熟面茶——即熟面糊糊。吃“锥巴”,“锥巴”是元宵节前用麦面做成老鼠形状而蒸熟的馍,意思要消灭老鼠。“游百病”是于十六日扶老携幼登山野游,呼吸些新鲜空气,以求怯病延年,健康长寿。

二十会

二十会纯属迷信活动,由于该会规模大,以正月二十日为正会,会期5至7天。有地区性的也有全县性的,一般筹备较早,每次办会都有会长组织筹集资金和所需物资,从十五日前后就开始搭神棚,戏台,全县性的二十会要迎来当时所谓的五路“山神”。会期时“山神”堂前,香、蜡、纸、表,烟火旺盛,加上大戏、皮影,热闹非凡,人们幻想:人敬神以诚有感,寄希望于筹办二十会,要“山神爷”保佑全体人民,消灾免灾,人畜兴旺,吉祥如意,万寿无疆。这也是年节期间较大的一次活动。

燎干

正月二十三日下午小孩子都要去野外捡拾一些蓬蒿之类干柴(不能用自己家中的柴禾),晚上在院子里点燃,同时用黄表纸剪成男女人形,叫做“干娃娃”,放到柴上一起烧,全家老少从火上来回跨过,说火可以把人们身上的疮病及倒霉怨气燎得干干净净。二月二药王古会

农历二月二是纪念“药王”孙思邈的会期,在会前或当天,家家炒豆子给小孩吃,据说吃了炒豆,小孩子肚里就不会生寄生虫,同时炒豆子也是为了祭虫王。县城北山脚下有座药王洞庙院,旧习俗于二月二举行“药王”庙会,人们缺乏医疗保健知识,这天不少人进庙院求“药王”保佑全家消灾免难、身体健康。农民们也借庙会人多之际将自产农具、生产生活用品拿在会上出卖,沿袭到现在仍利用这个时期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活跃市场已成为传统节日吸引着各地商贩来县贩卖物品,常有戏剧、马戏、杂技、电影到会演出,场面大,很热闹。因此,群众把这个大会也就当做春节的煞尾项目了。事实上陇县年节,从腊月初八开始筹备,整个正月的活动到二月二“龙抬头”,大地的解冻,人们要开始准备春耕春播了,年节也相应地结束了。

作者:杨全福

编辑:陇县县委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