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市域面积平方公里,截止年12月,全市共有1处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麟游县酒房镇万家城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东距县城60公里,西北距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38公里,属于两省交界之处。地处渭北黄土丘陵地带沟壑区,因村中人口以万姓为主,故称万家城村。因村域境内保存了隋唐时期普润县城旧址,在研究军事考古学、民族史、唐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于年11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根据《麟游县志》载:“隋大业元年(年)于杜阳县细川谷置马牧,二年设立普润屯,后废屯设县,十三年移治今麟游县西55公里的万家城,元至元年间(年)撤。”由此可知村落之前为隋所建普润县城,建成之初为军事寨堡,因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西北通往长安的要道,后唐廷为防御吐蕃南下进犯,村落以此发展而成。
万家城村依山而建,村落位于山势较高之处,与村东苍沟村互相对称,形成掎角之势,在军事防御上既具有居高临下之优势同时也兼备易守难攻,是一处位置极佳的防御之地。
村内民居多为上世纪20年代建造,与典型的关中四合院不同的是建筑多为土木架构,夯土围筑,房屋基本为单进式单坡院落,是形容陕西民谣中“房子半边盖”的体现。村落的黄土色调与周围黄土台塬自成一体,整体风貌协调且统一,基本保存了渭北丘陵沟壑地区村落最原始的形态。
村落南部为旧时普润县遗址,关于对普润县城的记载,据《太平寰宇记》有述:“隋大业元年于细川谷置普润县,以属岐州,盖以杜、漆、岐三水灌溉田畴,民获济利,以县为名,十三年移于今理。……普润县,本汉鹑觚、安定县二地,在汉又为漆县,并有铁官,今城西有漆水,复有小城,盖是铁官之处”。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又曰:“普润城县西百二十里。汉漆地县地,有铁官。隋大业初置县,属扶风郡。唐初,属麟州。贞观初,改属岐州。乾元以后,尝置陇右军于此。贞元中,又以神策军屯守,谓之普润镇,元和初,改军名曰保义。宋仍为普润县,属凤翔府。金因之,元省”。
普润自隋初置而终于元,历时六百余年,遗址现存面积约7.5万平方米。城址东南部存有少量夯筑城墙,南北残长约80米,东西残长约40米,遗址区内多见布纹板瓦、筒瓦等。
关于普润县城在唐代军事史上的重要性,我们可借助史书方志得以窥探一二。年西安西郊枣园村唐墓出土的一方墓志,墓主为淮西军普润县行营监军刘镐澄。墓志中提到:“维我有唐大历初纪之明年岁御戊午月建丁已之十日,淮西军普润县行营监军使、朝议郎行掖庭局宫教博士,彭城刘府君年四十有三,以疾终于行营幕舍也,呜呼哀哉…上以羌戎之变羽檄征淮西军入戍关中,军于风翔府普润县”。
关于墓志中提及到的淮西军何时入驻普润,《资治通鉴》有记:“吐蕃犯西陲,京师戒严,郭子仪奏请诸道节度使凤翔李抱玉、滑濮李光庭、邠宁白孝德、镇西马璘、河南郝庭玉、淮西李忠臣各出兵以扼其冲要”。
《旧唐书·吐蕃传》载:“虏攻临泾,陇州,次普润,焚掠人畜,与抱玉战于义宁,破之,道泾州,璘尾追,败之百里城”。由此可知,普润县在唐代尤其晚唐时期在中央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几次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万家城村原有九天圣母庙、古戏楼等多处历史遗迹,因历史原因已被破坏不存,村南有一株树龄约五百年的槐树一棵,是古村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万家城村曾经既为县治,又为军事要冲,是陕西渭北黄土台塬地带传统村落的原始体现,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自身特色。遗憾的是,目前村民基本全部搬迁至新村,老村的生存状态危在旦夕。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