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时,是人们踏访村野的好时节。走在西府的乡村,会发现不少村庄名称与姓氏文化关系紧密,有的村名与当地村民姓氏一致,如车家寺村聚居着车姓村民;有的村名与村民姓氏“张冠李戴”,如田家庄人姓雒,雒家务人姓田;有的村名则与村民姓氏无关,如聂堡村无人姓聂、董坊村无人姓董……这些村名与姓氏文化有哪些故事,我们不妨探索一番。田家庄人姓雒雒家务人姓田“田家庄没有姓田的,雒家务没有姓雒的。”在凤翔流传的这句话讲述了两个村名打颠倒的故事。在凤翔区城东十余里处有个田家庄镇,城西二十余里处有个村子叫雒家务。村庄以姓氏命名并不稀奇,有趣的是,田家庄几乎没有姓田的,却有许多人姓雒,雒家务没有姓雒的,却有不少人姓田。田家庄和雒家务来往不多,两地村民婚嫁和亲戚关系也较少。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姓氏与村名“张冠李戴”的情况?据村民讲,这两个地名有一段民间传说。据传,天官巡查民间时,发现这两个村子没有村名,执行任务不方便,便请玉帝赐名。玉帝派金牛星给村子赐名,嘱咐道:“雍城东的村子叫雒家务,城西的村庄叫田家庄。”金牛星领旨来到人间,见雍城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贪吃的金牛星遍尝美食,一时将村名忘记,再想起时则念成了“雍城东田家庄、雍城西雒家务”。到城东时,金牛星摇身变成鹤发老者,对当地人说:“我姓金名牛,玉帝为此处赐名田家庄。”说毕绕村转了一圈,又到城西如此这般赐完“雒家务”,便回天宫交差去了。这段传说被两村的村民祖辈流传下来,老幼皆知。传说终归是传说,一些村民觉得,或许是哪个朝代官员上报村名时弄反了,因为两地分别在雍城东西两侧,也许是在某个时代的战争时期,各村村民流动所致。没有董姓的董坊村在千阳县草碧镇,有个村子名叫董坊村,虽然有几百户人家,却没有一户姓董的。明明叫董坊村,却没姓董的,这是为什么?董坊村地处渭北旱塬,距县城十余公里,绿树掩映下的村庄整洁有序。据千阳县民政局编纂的《千阳地名志》里的说法:很早以前,这里来了一个姓董的商人,在此开过染坊,所以董坊村因此得名。董坊村党支部书记孟维军说,董坊村与邻村孟家庄村于年合并,现全村户人,无一人姓董,全村以朱姓人和倪姓人为主要住户。有关董坊村的历史文化,笔者找到了本村人朱维,他是一位农民剧作家。朱维翻阅书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全国有三个董坊村,山东潍坊、江西余干、宝鸡千阳各有一个。朱维考证,千阳董坊村的朱、倪两大姓的村民,从山东潍坊的董坊村迁徙而来的可能性大一些,当然村名也是沿用了祖宗地的地名。关于朱姓的来源,朱维谈到,在山东曾有一个蕞尔之国——邾国。首任国君是颛顼的后裔曹安,到十五世曹挟(一说是“侠”)执政期间,曾将“邾”改为“朱”。所以,从君王到臣民大都改为“朱”姓。当然,这个邾国还产生了倪、曹、颜、邹等八姓。邾国被灭后,大部分国民都逃到了南方,一小部分逃到了中原及陕甘地界。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明洪武年间的全国大移民。朱维听爷爷说,朱、倪两家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当然,这只是一种普遍说法,但董坊村确实有“朱倪一家”之说。据本村人、在外地工作的倪高峰所写的文章《董坊村历史的追踪与研究》记载:邾国国君邾武公“将其次子邾友公封于倪地,遂姓倪,称倪肥公,建立倪国,他便是倪国的第一代国君”。这也是倪姓的来历。“朱、倪两姓同根同源,而且都是由山东封土立国,繁衍发展起来的。”他还写道:“据老一辈说,董坊村朱姓来此地最早。”“以后明嘉靖年间又有倪姓迁入。”按一般规律,村子起名都离不开姓氏这个特点,为什么董坊村没有一个姓董的却叫董坊?倪高峰老先生认为:“这个村子当时取名时,用了山东家乡著名作坊的名称‘董坊’,因此就叫董坊村。”多年前,董坊村的朱、倪两大姓人家都有“先人案”,后来没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越来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