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社会
李艳三的宿舍在村委会二楼,一桌一椅一沙发,一床一凳一火炉。桌上整齐地码着扶贫资料,墙上挂着《关中方言—普通话发音对照表》。
坪上村位于千阳县北部山区,与甘肃灵台县交界,山大沟深,前几天还下了一场雪。10月29日晚,室外气温已经低至零度以下,李艳三说:“这里海拔米,不烧炉子,晚上冻得你睡不着。”
年11月,从部队转业的李艳三被分配到宝鸡市司法局工作,不久被派驻千阳县高崖镇坪上村任第一书记。
坪上村留守老人、儿童居多,村民多讲西府方言。李艳三说:“我是福(湖)南人,刚来村上的时候,基本听不懂他们说什么。”
语言关、饮食关、家庭关,成了李艳三首先要克服的困难。
图片来自:宝鸡普法
语言关:一个月学会湘味秦腔
年6月,41岁的李艳三背着行李来到坪上村,成了走进村里的第一个南方人。
“村里来了个南方干部”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议论纷纷:这个干部咋向?能行呀不?
李艳三安顿好后,便和一名村委会干部开始走访群众。“我当时是一头雾水啊!”李艳三不好意思地说,“老乡说的什么,我真的一句都听不懂。”
要跟群众打成一片,首先要克服语言关。李艳三托人捎了一张《关中方言—普通话发音对照表》挂起来。白天,他和村委会干部一起走访群众,随时练习西府方言;晚上睡觉前,他对照墙上的发音表练习;躺下后他把手机放在枕头边,听着《方言学习吧》入睡。
“要说学习语言啊,还是需要语言返(环)境。”经过一个月的勤学苦练,李艳三基本听懂了千阳方言,他问:“你晓得‘咥’是什么意思?”然后马上得意地大声说,“‘咥面’啊,就是‘吃面’的意思啊。”
克服了语言关,李艳三如鱼得水,每天用浓重的湘味秦腔和大家交流工作。坪上村有肉羊养殖的传统,但只是零星养殖,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李艳三介绍,在年完成肉羊养殖项目的基础上,年争取苏陕协作项目资金30万元,完成了立方米青贮窖项目和湖羊养殖饲草储备项目;争取扶贫资金56万元,建成湖羊养殖场附属设施立方米青贮窖一座、干草棚一座、扩建羊舍平方米;协调解决资金28.8万元,为村合作社购买玉米饲料青贮机械一台。
“现在三期也已经全部完成,合作社购买了大型收割机、打包机等设备。”李艳三用湘味秦腔大声说,“村上合作社养殖了多只湖羊,每天吃的饲料就有一吨多。有了各种机械设备,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也在合作社找到了工作。”
年,坪上村集体经济收入排名从倒数跃升至全县第七名,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先进村,预计今年年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实现收入40万元。
饮食关:面条馒头苞谷糁,群众吃啥咱吃啥
李艳三的宿舍里,弥漫着炒辣椒的味道。
对一个湖南人来说,一天不吃顿米饭,不配上辣椒,感觉好像没吃饭。刚到村上,李艳三自己做饭,当时正值暑夏,他汗流浃背地挥勺弄锅,路过的同事被辣椒呛得直流眼泪,李艳三却乐此不疲地招呼大家:“进来,恰(吃)饭啊!”
随着工作的展开,李艳三发现自己没时间做饭了。“每天要走访群众、填报资料、争取项目、开会学习……有时深入村民家中,工作到了饭点回不来,于是面条馒头苞谷糁,怎么方便怎么来。”
坪上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户人,住户分散。不到半年时间,李艳三就走访了全村余户余人,他的饮食习惯也慢慢改变了。李艳三说:“群众吃啥咱吃啥,你不能搞特殊化。”
年重阳节,村委会杀了两只羊,请全村的老人吃羊肉泡。院子里肉香四溢,李艳三一口泡馍一口蒜,吃得津津有味。身旁的一位老人说,现在村里越来越好了,就是没有路灯,大家都摸黑赶车哩。
李艳三立刻放下碗,把这事记在本子上。坪上村位于深山区,距千阳县城64公里,距镇政府25公里,路窄弯急。村里发往县城的班车早上6时就出发了,冬天天亮得迟,山大沟深的地方,摸黑赶车可不是小事。
“这顿羊肉泡吃得值,又了解了贫困群众的心愿。”李艳三通过“一事一议”项目,积极向县财政局争取资金,终于在年12月,为村上安装了40盏太阳能路灯。村里人都说,路灯照亮了坪上村的脱贫路。
图片来自:宝鸡普法
家庭关:为防控疫情一个半月没回家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媳妇打电话。”李艳三自嘲道,“儿子今年上初一,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媳妇只要一打电话,准是和儿子又闹别扭了。”
“那怎么办?”
“没办法,我在村上回不去,只能两边安抚情绪。”
从年入伍,到年转业,多年的军旅生涯,磨炼出李艳三迎难而上的精神。但提到家庭,他又有些自责:“在部队时聚少离多,转业后也是聚少离多,感觉有点亏欠家人。”
过年前,李艳三回到湖南老家,本想着过个团圆年,没想到疫情暴发。李艳三坐不住了,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他想马上回到坪上村参加疫情防控,但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他始终开不了口。妻子看出了他的为难,让他买机票回。大年初三,一家人飞回陕西,第二天,李艳三就出现在坪上村的防控一线。
疫情期间,李艳三每天组织工作组成员和村组干部划片包干造册登记高崖小区、惠民新城和安馨家园居住的坪上村群众,逐户逐人摸排外出返乡人员。据统计,春节假期村委会群发